重磅干货!地方政府资金申报指南:2025年政策风向与实操路径深度解析

时间:2025-07-09 中建政研



点击了解新形势下基建投融资模式创新与操作实务专题研讨班

国际及国内政治经济新形势下的财政挑战

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正经历深刻重构,多重风险交织构成了我国地方政府融资环境的复杂背景俄乌冲突持续发酵全球通胀高位运行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剧烈调整,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全球债务规模已突破300万亿美元大关在此背景下,我国财政政策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需要应对输入性通胀压力,另一方面又要防范跨境资本流动带来的金融风险特别是美联储持续加息导致中美利差倒挂,2024年以来境外机构持有中国债券规模下降13.6%,进一步收窄了地方政府的国际融资渠道

聚焦国内,中国经济正处于疫后复苏的关键阶段2024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5.4%,但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降18.3%,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承压明显同时,在紧平衡成为财政新常态的背景下,地方化债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然而,随着PPI持续负增长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外贸环境不确定性增强,2025年地方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

在这一复杂环境下,中央审时度势优化政府投资体系,通过工具创新+管理升级双轮驱动构建财政资金新生态:一方面推出超长期特别国债(30-50年期)匹配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对专项债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扩大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赋予地方政府更大自主权政策组合拳既着眼于缓解地方偿债压力,又注重提升资金效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财政支撑

地方政府的多维资金需求图谱

面对复杂形势,地方政府资金需求呈现结构化多元化特征,主要分布在三大关键领域

1.债务化解与流动性安全需求

2024年中央推出一揽子化债方案,通过6万亿元债务限额置换地方隐性债务(20242026年每年2万亿元),并从新增专项债中每年安排8000亿元化债资金2025年各地将持续推进融资平台压降,如某省要求平台数量较基准期减少50%以上,某省计划实现隐性债务全面清零但值得注意的是,个别省市反映非标融资和高息债务虽已出清,债务期限结构调整仍需持续资金支持,特别是2029年到期的棚改债务仍面临兑付压力

2.产业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培育需求

地方政府争抢先进制造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的竞争白热化如某省2025年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专项资金明确支持4×4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优势产业链,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项目给予重点扶持申报条件特别强调产业基础再造和创新成果转化,要求企业提供中试平台建设方案,对获得国家级标杆示范的单位给予优先支持北京则创新通过100亿元专项债注资政府引导基金,重点布局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2024年以来已联合君联资本启明创投等机构设立9只子基金,形成941亿元投资能力

3.民生基建与城市更新需求

在两重两新政策导向下,2025年地方政府将重点申报三方面项目:一是城市更新行动,中央明确5年完成改造任务,支持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二是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亩均投入逐步达到3000元;三是设备更新与以旧换新,涵盖工业设备医疗设备汽车家电等领域此类项目虽公益性强但收益性弱,需要超长期国债与中央预算内投资协同支持

各类政府资金的定位与2025年政策风向

地方政府需精准把握不同资金工具的功能边界与政策窗口,构建多元化融资组合:

1.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扩围与增效并举

2025年专项债迎来重大政策突破:一是用途扩围,北京率先将100亿元专项债投向政府引导基金,突破原有不得用于股权基金的禁令;二是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土地储备保障性住房纳入支持范围;三是资本金比例提升,可用作资本金的领域扩大至22个,全省额度占比上限提至25%

额度方面,2025年新增专项债限额预计达4.5万亿元,加上2万亿元化债额度,总规模超6.5万亿元某省已公布2025年一季度700亿元新增专项债发行计划,重点投向产业园区冷链物流等领域但需警惕收益不及预期风险审计显示2022年约34%专项债项目收益未达评估值,2025年将强化项目收益终身问责制

2.超长期特别国债:战略布局关键抓手

作为中央加杠杆的核心工具,超长期国债呈现三大特点:一是期限特别长(30-50年期),覆盖现代化建设关键节点;二是规模空前,2024年首发1万亿,2025年预计扩容至1.5万亿;三是聚焦两重建设,7000亿元投向重大战略和安全能力领域

项目申报需把握三个优先:优先总投资超1亿元的重大工程,优先前期手续完备的成熟项目,优先符合两新方向的设备更新(工业互联网医疗设备等)但需注意,2024年首批项目开工率仅50%,暴露了前期准备不足资金拼盘缺失等问题建议地方建立三个一工作机制:一个项目库动态更新一个专班协调推进一套资金拼盘方案

3.中央预算内投资:补短板与保民生

作为传统的直接投资渠道,202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呈现新特征:一是规模稳步增长,安排7000亿元(同比增200亿元);二是提前下达提速,2024年10月已提前下达1000亿元;三是强化民生导向,重点支持保障房防洪减灾托幼养老等薄弱环节

与专项债形成差异化定位:中央预算更关注偏公益项目;而专项债侧重有收益的准公益性项目

4.一般债券与其他资金

一般债券聚焦非盈利性基建,2025年额度约7200亿元此外,政府引导基金进入存量优化阶段,多省严控新设基金,推动现有基金整合北京创新通过专项债补充引导基金资本金,为地方提供新思路

优化项目储备与申报的核心策略

面对2025年资金政策变革,地方政府需重构项目谋划逻辑,重点把握四大方向:

1.精准匹配政策风向

吃透两重内涵:超长期国债项目申报需紧扣国家安全和重大战略双维度例如,某省将工程机械再制造体系改革纳入申报指南,精准匹配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要求

用足负面清单:专项债申报需建立禁止清单预审机制,某市经开区将原物流园项目调整为智能化冷链物流基地,成功获得专项债支持

抢抓窗口期:某省今年提前启动专项债发行谋划工作,较往年提前2个月,确保形成实物工作量

2.强化项目前期根基

合规性攻坚:超长期国债项目要求四证齐全,某省高铁配套项目因用地预审滞后被核减额度建议建立红黄蓝预警机制:红色(缺关键批文)黄色(材料待补)绿色(可申报)

收益设计革新:针对专项债收益要求,推广肥瘦搭配模式:某市将盈利性停车场与公益性公园打包,现金流覆盖率达1.2倍

数字化管理:某省要求项目通过制造强省项目库系统入库,实现全过程动态监测

3.构建多元化资金拼盘

分层融资策略:非产业类国债项目需构建中央资金+地方配套+社会资本三元结构例如,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统筹债券土地出让收益社会资本等融资通道

创新融资工具:某直辖市专项债注资引导基金模式可复制,但需满足三大条件:财政实力强(AA+评级)GP管理体系成熟产业基础优质

资金管理要求与风险防控

随着资金规模扩大,监管重心转向效能提升和风险防控双轨并进:

1.全流程监管升级

穿透式审计:2025年将推广资金流-物资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监测,某省明确对报大建小项目收回资金且3年禁申

绩效挂钩机制:超长期国债推行里程碑式拨款,依据开工率投资完成率实物工作量分段拨付首批两重项目因进度滞后仅获50%首付款

社会监督创新:多地试点扫码查资金系统,公众可实时监督项目进展与资金流向

2债务风险防控底线

全口径债务监测:某省建立1+7+13化债体系,将事业单位国企债务全部纳入监测,严禁向国企下达融资任务

平台退出机制:某省2025年计划压降56.7%融资平台,推动转型为市场化运营企业

应急周转金制度:某市设立欠薪保障基金,某直辖市建立债务备付金,防止流动性危机

创新融资模式的探索方向

在传统资金渠道外,前沿模式也正在破冰:

政府引导基金2.0:某直辖市百亿专项债注资模式具有示范效应,但需破解DPI困境(引导基金平均分红倍数仅0.7)核心是构建返投比例弹性化让利机制容错条款三位一体新机制

资产证券化突破:某市港口集团以港口收费权发行ABS,盘活存量资产23亿元2025年政策将扩大特许经营权入池范围

ESG债券创新:某省发行首单碳中和专项债,票面利率低至2.9%,较普通债低40BP绿色金融贴息可降低融资成本15%

构建高效资金治理体系

2025年地方政府资金工作已进入精细化管理新阶段,需构建三位一体新格局:

战略协同体系:建立资金政策-产业规划-空间布局三维匹配模型,避免为争资而立项例如,某市经开区将专项债项目库与15大产业链规划同步更新

风险防控体系:落实借用管还全周期管理,某省严禁新增平台贷款,某自治区建立化债资金闭环监控

创新容错体系:某市专项债注资基金开辟新路,后续需健全试点-评估-推广机制财政部拟对创新项目给予30BP贴息激励

地方政府唯有把握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围绕规划转规划对标战略走的原则,才能在财政紧平衡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破局随着超长期国债专项债等工具持续发力,中国特色的财政资金治理体系正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更多干货内容推荐

17350亿红利如何精准把握?一文解锁中央预算内资金申报重点和避坑点(含第三批节能降碳专项)

2规模7450亿,下半年特别国债发行计划出炉!这些新领域及发行投向与申报要点,你需要知道!

3破局存量时代:新形势下城市更新项目操作实务与投融资落地实操

4把握 两重 机遇,善用新型金融工具:解锁基建投融资实操新指南

超长期国债专项债等政策资金该如何精准谋划?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项目申报有哪些关键要点待掌握?


线上直播课程2025政策资金谋篇布局:超长期国债专项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项目谋划与申报开播倒计时,助你精准破局!


早鸟席位抢订中!

扫码立即锁定资格

f322583752e0ac8b.jpg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和学术研究成果,供读者了解与交流,不代表中建政研官方立场本文为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其中所引用的内容均已尽量注明出处,并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如需转载,请后台私信留言,转载时须明确标注内容来源于中建政研集团公众号对于任何未经授权的转载,中建政研集团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此外,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客服电话:18601103476

(周一至周五: 08:3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