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城中村改造资金困局:五大融资路径的痛点攻坚与实战策略

时间:2025-07-09 中建政研



城中村改造作为城市更新的核心战役,资金问题始终是制约项目落地的"卡脖子"环节2025年住房城乡建设部明确扩大改造规模的背景下,如何精准匹配融资路径突破申请壁垒实现资金高效利用,成为地方政府与实施主体的核心诉求

本文基于五大融资工具的政策内核与实战案例,直击申请过程中的典型痛点,提供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一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破解"收益自平衡"难题的实战逻辑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凭借规模大成本低的优势,已成为1000余个项目的首选融资工具(累计发行近2600亿元),但"收益来源模糊导致偿债计划难产"是多数项目卡壳的关键

核心痛点:城中村改造项目前期征收补偿占比高,单纯依赖项目自身收益(如配套商业)难以覆盖债券本息,导致申报时被"收益自平衡"门槛拦截

破局策略:

  • 收益组合设计:采用"基础收益+增值收益"双轮驱动基础收益来自项目内配套商业用房出租停车位运营等;增值收益纳入区域统筹,将改造后周边土地溢价税收增量按比例反哺项目,形成跨空间收益平衡

  • 案例印证:海淀区半壁店项目总投资55.7亿元,发行专项债券11.45亿元时,不仅明确了改造后3万㎡配套商业的租金收益,还将项目带动的周边2宗住宅用地增值收益纳入偿债池,确保债券本息覆盖倍数达1.2倍以上

  • 操作提示:申报前需联合财政自然资源部门完成"收益地图"绘制,明确每笔收益的兑现节点与测算依据,避免仅依赖主观预测

二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突破"主体与项目类型"限制的灵活路径

专项借款(2024年国开行新增3817亿元)以低利率(2%-4%)长周期(5年)成为拆除新建类项目的"及时雨",但"市属全资国企主体要求"与"项目类型限定"常让区属项目或综合整治类项目望而却步

核心痛点:区属国企因主体资质不达标被拒,或拆整结合项目中整治部分无法纳入申请范围,导致资金获取受限

破局策略:

  • 主体升级路径:由市政府牵头,将区属国企股权划转至市属平台,升级为市属全资国企(如天津西青区通过此方式使区属国企符合借款主体要求);

  • 项目拆分申报:对拆整结合项目,将拆除新建部分单独包装为子项目,单独申请专项借款,整治部分通过其他资金覆盖

  • 案例借鉴:广州市黄埔区"五村七片"项目中,针对部分村庄以整治为主的特点,仅将涉及1200户的拆除新建区域单独申报,成功获取1.76亿元专项借款用于存量商品房采购,既符合政策要求,又解决了核心安置需求

  • 操作提示:借款申请前需与政策性银行提前沟通项目拆分方案,确保子项目边界清晰合规性文件完整

三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在"用途红线"内实现效益最大化

中央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如广西2025年获2.6亿元)虽无需偿还,但"不得用于非安置住房开发"的刚性约束,常让项目面临"合规使用与资金效率"的两难

核心痛点:项目中配套的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等公共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大,却无法使用补助资金,导致合规资金闲置与缺口并存

破局策略:

  • 支出精细化拆分:建立"资金-用途"对应台账,将补助资金严格限定于征收补偿安置房建设及直接配套基建(水电路气),而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通过专项债券或市场化融资解决

  • 整治类项目适配:对仅需安全提升设施完善的整治项目,将补助资金集中用于消防改造管线更新等合规领域,避免与"不得用于经营性设施"的红线冲突

关键提醒:补助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需在申报时明确每笔支出的具体指向,建议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事前合规性审计,避免后期被收回

四中央预算内投资:用"配套基建优先覆盖"放大资金杠杆

中央预算内投资以30%-50%的补助比例支持配套基础设施,但多数项目因"前期征收补偿资金占比过高",导致该资金难以发挥最大效用

核心痛点:补助资金多用于后期配套,无法缓解前期征收的资金压力,整体融资效率偏低

破局策略:

  • 资金使用时序重构:优先将预算内投资用于已确定的配套基建(如安置房小区道路管网),释放其他融资工具(如专项债券)额度用于征收补偿,形成"配套先行-资金腾挪"的良性循环

  • 申报范围精准卡位:结合政策中"超大特大城市及具备条件城市"的限定,非超大特大城市可通过"城市更新试点"身份争取纳入支持范围(如粤发改2024年文件将城中村纳入)

  • 数据参考:某省会城市城中村项目总投资8亿元,其中配套基建2.4亿元,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1.2亿元(占配套基建的50%),节省的1.2亿元专项债券额度全部用于征收补偿,使前期资金到位率提升40%

五商业银行贷款:用"政策工具组合"降低融资成本

商业银行贷款作为市场化补充工具,痛点集中在"抵押不足"与"成本偏高"温州瑞安项目的"在建工程不抵押+保证担保"模式,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范本

核心痛点:项目前期缺乏足值抵押物,导致贷款审批难利率上浮(部分项目达LPR+100BP以上)

破局策略:

  • 担保方式创新:联合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提供连带责任担保,或引入项目周边国企以信用保证置换抵押物要求(如瑞安项目由当地城投公司提供担保)

  • 政策红利嫁接:对接央行"城市更新再贷款"工具,争取低于市场利率的专项额度(部分银行可下浮至LPR-50BP),同时拉长贷款期限至5-8年,匹配项目现金流

  • 成本测算:某项目申请农行贷款1亿元,通过政府担保+再贷款工具,利率从5.2%降至3.8%,期限从3年延至6年,累计节约财务费用超800万元

六组合融资:构建"阶段适配+风险对冲"的资金矩阵

单一融资工具难以覆盖项目全周期需求,需根据不同阶段特点组合使用:

  • 前期征收阶段:以专项借款(低息)+商业银行贷款(灵活)为主,快速解决补偿资金;

  • 建设阶段:用专项债券(规模大)覆盖安置房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聚焦配套基建;

  • 收尾阶段:以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填补合规性支出缺口,实现"资金闭环"

同时,需建立"三道防线"防控风险:一是所有资金用途全程留痕,避免交叉混用;二是设置偿债准备金(按融资总额的5%-10%计提);三是定期开展资金使用合规性自查(每季度一次)


城中村改造资金难题的破解,核心在于"懂政策善组合控风险"地方政府与实施主体需建立"融资工具箱"思维,根据项目类型(拆除新建/整治提升)实施阶段主体资质等变量,动态调整融资组合,方能实现资金高效利用与项目顺利推进的双重目标

还在为低效土地再开发愁眉不展?别错过这份刚出炉的18个最新低效土地再开发试点典型案例,它能瞬间打破你的思维僵局!

十八个案例143页!全是实打实的硬货从政策解读规划设计到招商运营,全流程拆解成功的关键,抓住案例中的成功学密码,能让你少走3年弯路!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客服电话:18601103476

(周一至周五: 08:3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