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资金给政策!抢滩零碳园区红利:中央部署与各方行动路径解析

时间:2025-07-10 中建政研



编者按7 月 8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发改环资2025910 号),这无疑是双碳目标下园区转型的重要信号该文件明确了推进路径  分阶段实施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也给出了资金支持  超长期国债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及中长期信贷等多渠道保障

对地方政府,这是推动区域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对园区管委会,是优化产业生态增强竞争力的机会;对入园企业,其中的转型红利和发展机遇值得关注

同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通知接受采访,回答了记者提问以下,笔者将从多个维度对该文件及发布会内容逐一进行总结与分析,并提供各方行动建议(作者:吴素梅)




01



问: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答:当前,我国已进入实现碳达峰目标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期,虽然过去五年双碳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新能源消纳压力增大高耗能行业深度降碳困难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推广应用受限等挑战,亟待通过政策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实现破局

零碳园区是指通过规划设计技术管理等方式,使园区内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并具备进一步达到净零条件的园区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建立一批零碳园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作出明确部署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双碳工作的最新部署,也是深入推进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

总的看,建设零碳园区有5方面重大意义:一是加快能源绿色转型要实现零碳,园区必须综合采取绿色电力直接供应科学配置调节性资源强化需求侧管理等多种方式,大幅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这将为新能源供给消纳提供新模式新实践二是引导产业深度脱碳以零碳园区为载体,探索绿色能源制造绿色产品的以绿制绿模式,引导传统产业探索深度脱碳路径,赋能新兴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和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统筹布局建设一批零碳园区,引导高载能产业有序向资源可支撑能源有保障环境有容量的园区转移集聚,有利于相关产业形成合理分工和良性循环四是适应绿色贸易规则当前碳排放要求正逐步融入国际贸易规则和供应链体系零碳园区拥有可溯源能源供应系统和全流程碳足迹管理体系,可以帮助企业大幅降低产品碳足迹增强绿色竞争力五是打造零碳示范样板建设零碳园区不仅对碳减排有直接贡献,更重要的是通过园区层面零碳细胞的实践,为碳中和目标下建设零碳社会积累经验探索路径打造样板



零碳园区概述

背景定义部署意义及多方指导方向


1. 政策出台背景,双碳工作阶段性有成绩,但是面临问题也不少需靠政策技术模式创新破局

2. 什么是零碳园区?从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不同的角度,对园区内生产生活产生的碳排放进要求搞清楚定义,弄清楚方向,才好设计实现路径

3. 顶层部署:202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均明确要求 建立一批零碳园区,是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

4. 建设零碳园区的五大意义:加快能源绿色转型引导产业深度脱碳(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布局)适应绿色贸易规则打造零碳示范样板

5. 对各方的指导意义

  • 地方政府:需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将零碳园区作为破解能源与产业矛盾的抓手,通过统筹布局引导高载能产业向适配区域集聚,推动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协同转型

  • 园区管委会:以 零碳 为核心,聚焦能源供应(绿色电力调节性资源配置)产业生态(传统产业脱碳路径 + 新兴产业低碳赋能)管理体系(全流程碳足迹溯源),将园区打造成 以绿制绿 的实践载体和示范样板

  • 入园企业:应主动借力园区零碳布局,通过接入绿色能源应用低碳技术降低产品碳足迹,适应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规则




02



问:建设零碳园区包括哪些重点任务?

答:建设零碳园区是一项创新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通知提出8方面重点任务:一是加快园区用能结构转型,因地制宜发展绿电直连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电网等绿色电力直接供应模式,推动园区供热系统实现清洁低碳化二是大力推进园区节能降碳,推动园区建立健全用能和碳排放管理制度,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鼓励企业建设极致能效工厂零碳工厂三是调整优化园区产业结构,鼓励园区加快自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布局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探索以绿制绿模式,支持高载能产业有序转移集聚四是强化园区资源节约集约,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健全园区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加强各类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五是完善升级园区基础设施,系统推进电力热力燃气氢能供排水污染治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完善园区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六是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支持园区探索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机制,围绕低碳零碳负碳先进适用技术打造示范应用场景七是提升园区能碳管理能力,建设园区能碳管理平台,强化用能负荷监控预测与调配能力八是支持园区加强改革创新,支持政府园区园区企业电网企业能源综合服务商等各类主体参与零碳园区建设,探索新模式新机制



零碳园区建设

八大任务核心内涵与深层逻辑解析


零碳园区建设如何推进?八大重点任务已明确其核心工作范畴无论是绿电直连支持节能降碳改造用能设备更新园区废弃物循环利用,还是园区基础设施的完善升级等,其底层逻辑均在于通过支持和拉动基础设施建设,以投资驱动经济增长

从另一维度而言,中央政府在当前积极财政政策框架下,持续加大资金使用力度,旨在创造更多需求,这亦是对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力呼应此外,产业结构调整园区管理能力提升以及多主体参与零碳园区建设的模式创新,同样是建设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03



问:建设零碳园区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如何评判零碳?

答:通知明确,建设零碳园区需要满足以下4方面基本条件:一是建设主体为省级及以上开发区,视情可拓展至近年来新建设的省级新兴产业园区或高新技术园区;二是建设范围可以是园区整体,也可以是有明确四至边界的园中园;三是园区应在能耗和碳排放统计核算计量监测等方面具备一定基础;四是园区应在3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环境事故或其他社会不良影响事件

我国园区数量众多,各类园区体量规模产业结构用能特点差异较大,零碳/近零碳标准难以统一通知创新提出单位能耗碳排放(即园区内每消费一吨标准煤的各类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作为评判零碳园区的核心指标,引导园区在保障企业发展和用能的前提下,通过努力使碳排放达到近零水平除核心指标外,通知还设置了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园区企业产品单位能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余热余冷余压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等5项引导性指标,从能源结构循环经济节约资源等方面提出要求



零碳园区建设

条件与核心评判指标


零碳园区建设的四项基础条件建设主体需予以明确,原则上应为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建议参照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对于占地面积较大的园区,明确四至边界的 园中园 亦可作为申报主体此外,园区需具备能耗与碳排放监测管理等基础设备设施,且近 3 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及环境污染事件

零碳 / 近零碳 的核心评判标准,单位能耗碳排放强度 是衡量园区是否达到零碳 / 近零碳标准的核心指标




04



问:国家将如何支持零碳园区建设?

答:通知提出的支持举措可以归纳为3个方面:一是资金保障将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零碳园区建设,鼓励各地区对零碳园区建设给予资金支持,鼓励政策性银行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中长期信贷支持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用于零碳园区建设二是服务保障支持园区多渠道引入外部人才技术和专业机构,服务企业节能降碳改造碳排放核算管理产品碳足迹认证等三是要素保障强化用能要素保障,在零碳园区范围内创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碳排放评价模式,探索实施区域审批或项目备案加强新建园区新能源电源供电设施等用地用海要素保障



零碳园区建设

资金支持


(1)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大规模设备更新专项资金加大对设备更新的支持力度

(2)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零碳园区建设,例如节能降碳或者污染防治中央预算内途径

(3)鼓励各地区对零碳园区建设给予资金支持,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等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

(4)鼓励政策性银行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中长期信贷支持

(5)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用于零碳园区建设




05



问:下一步将如何组织实施?

答:国家层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统筹推进零碳园区建设,按照谋划一批建设一批运行一批的总体安排,确定首批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名单,在试点探索项目建设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指导各地区推进工业园区低碳化改造,推动具备条件的工业园区建设零碳园区国家能源局指导各地区加强零碳园区绿色能源供给体系建设和改革创新,推动园区供用能模式变革

地方层面,各地区要深刻认识零碳园区建设的重大意义,地方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本地区工业和信息化能源主管部门组织推荐有条件有意愿的园区参与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同时也可结合实际开展本地区省级零碳园区建设

园区层面,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科学论证深入分析综合测算,谋划建设零碳园区的路径方式,确保技术方案能操作工程项目能落地创新举措能实施要素资金能保障,坚决防止出现盲目决策贪大求全大干快上等错误倾向



零碳园区建设

组织安排与各方行动


统筹主体: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担统筹职责

指导主体: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负责相关指导工作

总体安排:按照 谋划一批建设一批运行一批 的思路推进,且将尽快确定首批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名单

地方层面怎么干:地方发展改革部门需联合本地区工业和信息化能源主管部门,开展组织与推荐工作

园区层面怎么干:作为申报主体,园区需精准谋划布局,进行科学测算,制定科学可行的实施路径,保障项目落地创新举措推行及要素资金供给


想学习更多超长期国债专项债等政策资金该如何精准谋划?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项目申报有哪些关键要点待掌握?线上直播课程2025政策资金谋篇布局:超长期国债专项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项目谋划与申报开播倒计时,助你精准破局!

锁定早鸟席位,抢占红利

f322583752e0ac8b.jpg


还有更多专题研讨班火热报名中,下图点击可了解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客服电话:18601103476

(周一至周五: 08:3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