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中建政研
集团介绍
创始人介绍
发展历程
资质荣誉
解决方案
活动报名
新闻动态
集团要闻
行业新闻
新型智库
专家团队
社会责任
智库观点
方法论
下载专区
联系我们
一文读懂(附解读)!2026中央预算内投资23个专项全梳理:支持范围、比例及申报核心要点
日期:2025-10-09 作者:中建政研集团

2025年已近尾声,2026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的重点方向与支持细节成为各地政府企业及行业关注的焦点基于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谋划指南(2025年版),2026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聚焦交通城乡民生农业农村生态环保社会事业五大领域,梳理出23个核心专项,从政策依据到支持比例,从投资范围到关键要求,形成了一套覆盖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的完整支持体系,为明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资金保障

交通基础设施:

织密动脉网络,夯实区域发展基石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2026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在交通领域设置3个专项,重点解决干线联通水运升级与气象保障问题,为区域协同发展打通堵点

  • 铁路专项:以发改基础规20231761号为依据,重点支持中西部与东北地区干线铁路京津冀等城市群城际铁路铁路货运能力提升项目,以及中欧班列相关基础设施在支持比例上,干线铁路中央投资不超过项目资本金的30%,跨省城际铁路不超过15%,货运能力提升与中欧班列配套项目均不超过20%,既兼顾了中西部地区发展需求,也为国际贸易通道建设提供助力

  • 水运专项:依据发改基础规2024306号,将投资优先级明确为内河航道>通航建筑物>航电枢纽>沿海重点港口设施,重点投向长江等内河高等级航道整治沿海港口进港航道与防波堤建设,以及长江船舶受电设施等绿色航运配套不同于铁路专项的固定比例,水运专项更强调规划导向,优先支持纳入国家或区域规划的项目,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

  • 气象基础设施专项:按照发改农经规2022392号要求,覆盖气象卫星人工影响天气工程气象雷达与观测站网建设,以及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体系升级该专项无固定支持比例,核心聚焦国家级区域级及基层台站的核心设施补短板,比如为偏远地区配备新一代气象监测设备,提升极端天气应对能力,间接保障交通农业等领域安全

城乡建设与民生保障:

补齐生活短板,提升居民幸福感

城乡建设与民生保障领域设置5个专项,直指群众最关心的住行食安问题,从冷链物流到保障性住房,从地下管网到防灾减灾,全方位改善城乡生活品质

  • 城乡冷链和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专项:依据发改经贸规20231753号,重点支持国家物流枢纽内的多式联运公共仓储设施,以及单体库容2万立方米以上的冷藏/冷冻库(2025年重点方向延续至2026年)单个项目中央投资不超过核定投资的30%,既解决农产品出村进城的保鲜问题,也为应急物流储备提供硬件支撑

  • 防灾减灾能力提升专项:以发改投资规2021675号发改投资规20241025号为政策支撑,覆盖灾后恢复重建(如地震台风后基础设施修复)多灾易灾地区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以及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落地该专项不设固定比例,但明确需纳入应急交通等部门相关规划,确保项目与国家防灾体系无缝衔接

  • 城市地下管网及设施专项:参照城市地下管网及设施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聚焦燃气供热老化管道更新(含户内安全装置加装)排水防涝泵站与智慧监测设备建设,以及供水管网漏损治理项目需纳入住建部门专项实施方案,直击城市地下隐患,减少管道泄漏内涝等民生问题

  • 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专项:依据发改投资规2022910号,支持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城镇老旧小区配套设施(如燃气养老托幼消防设施)建设,以及小区与城市主干网衔接的基础设施支持比例分档明确:城镇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最高覆盖建安投资,政府投资保障性租赁住房不超过总投资(不含征地拆迁)的30%,企业投资项目不超过配套投资的50%,精准保障住有所居

  • 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仓储设施专项:按照发改经贸规20231756号,重点投向中央储备粮棉糖仓储物流设施地方储备粮缺口区域设施,以及粮食物流节点升级中央储备项目支持比例达70%,地方与企业项目不超过30%,同时明确2026年继续重点支持标准化储备仓(单项目不低于2.5万吨),守住粮食安全压舱石


农业农村:

聚焦三农振兴,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农业农村领域4个专项围绕粮食安全乡村建设产业融合展开,既保障米袋子充盈,也推动乡村从宜居向宜业升级

  • 农业专项:依据发改农经规2024744号等文件,支持高标准农田(优先38个粮食产能提升重点县,县均5万亩)大豆玉米单产提升(大豆县均3万亩玉米县均5-10万亩)现代种业繁育基地,以及动植物保护设施在资金支持上,高标准农田新建亩均2400元改造亩均2200元,单产提升项目大豆亩均400元玉米亩均300元,现代种业项目中央投资1000-1200万元,确保农业生产提质提效

  • 乡村振兴专项:以发改农经规20241723号为指导,投向和美乡村建设(优先2000人以上村庄集体经济20万元的村,支持村内道路污水垃圾处理)与农村产业融合(种植养殖基地配套农文旅融合基础设施)单个行政村最高支持500万元(县均不超8000万元),产业融合项目县均不超4000万元(不超总投资50%),推动乡村颜值与产值双提升

  • 以工代赈示范专项:按照国家发改委第57号令,重点在乡村振兴持续攻坚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地区建设中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以及重点工程项目配套设施单个项目中央投资200-800万元,且明确劳务报酬占中央投资比例30%,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又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增收机会

  • 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建设专项(长三角一体化方向):依据发改地区规2021466号,支持长三角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科创平台(如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以及省际合作园区发展无参照专项的项目,中央投资不超过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征地拆迁)的45%,助力区域协同发展再提速

生态环保:

锚定双碳目标,推动绿色转型

生态环保领域4个专项紧扣碳达峰碳中和与污染治理,从节能降碳到流域治理,全方位守护生态环境

  • 节能降碳专项:依据发改环资规2024338号,支持生物质能/地热能替代碳捕集利用等先进技术示范,电力钢铁等重点行业节能改造,以及园区循环化改造支持比例分档:绿色低碳技术示范项目不超总投资30%,重点行业改造不超20%,循环经济项目不超15%,单个项目最高1亿元,推动产业绿色升级

  • 污染治理专项:按照发改环资规2024337号,投向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置电镀/皮革等行业清洁生产改造,以及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治理水污染治理支持比例差异较大:清洁生产/节水改造不超15%,危险废物处置不超20%,其他项目最高60%,单个项目最高1亿元,精准解决污染痛点

  • 生态保护修复专项:依据发改农经规2024590号,重点支持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整县推进)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如湿地修复),以及野生动植物保护支持比例最高达80%(湿地修复林业种质资源库),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中央投资200万元,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县均不超5000万元,守护生态屏障

  • 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专项:按照发改区域规2024352号,投向江河水环境治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以及污染底泥清除(需提供总氮1000mg/kg总磷20mg/kg的检测报告)中央投资不超过核定总投资(不含征地拆迁)的60%,且明确十四五以来不单独支持污水/垃圾处理项目,需合并申报,推动流域治理系统发力

社会事业:

补齐公共短板,增进民生福祉

社会事业领域7个专项覆盖教育医疗文化养老托育等,全方位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让民生保障更有温度

  • 教育强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专项:依据发改社会2021671号发改社会规2024284号,支持教育薄弱县普通高中原贫困县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中高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以及双一流高校科研设施支持比例不超工程建设投资的60%,单个项目上限明确:普通高中5000万元,双一流高校新校区30亿元,科研能力建设6亿元(其他高校2亿元),为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保驾护航

  • 教育强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公共实训基地方向)专项:按照发改就业规20241228号,支持省市县级公共实训基地新建/改扩建(含闲置场所改造)支持比例不超工程建设投资60%,省级基地1亿元市级7000万元县级3000万元,助力技能人才培养

  • 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专项:依据发改社会2021893号等文件,支持超大特大城市平急两用应急医院县域医共体地市级妇幼保健机构,以及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支持比例不超工程建设投资60%,平急两用医院5000万元,省级精神专科医院2亿元,筑牢健康防线

  • 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专项:按照发改社会2024374号,支持历史文化名城/街区保护重点文物修复国家公园科普设施,以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展示项目支持比例不超工程建设投资60%,单个项目上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2亿元,重点文物保护3亿元,国家公园科普设施3亿元,守护文化根与魂

  • 社会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工程专项:依据发改社会2021555号等文件,支持儿童福利退役军人服务(烈士纪念设施优抚医院)残疾人康复托养设施,以及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全民健身项目支持比例不超工程建设投资60%,改建项目额度减半,完善全龄友好服务体系

  •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专项:按照发改社会2024260号,支持公办居家社区养老网络普惠养老城企联动项目,以及公办托育综合服务中心示范性托育机构公办项目支持比例不超工程建设投资60%,普惠项目按床位/托位定额补助,缓解养老难托育贵问题

2026年投资趋势:

聚焦实效,强化全周期监管

从202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7350亿元)的执行情况来看,2026年投资方向将延续优化投向提高比例强化监管的思路国家发改委明确,下一步将加强要素保障,推动项目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同时建立健全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定期调度事中事后监管并行,确保资金用在实处发挥实效

对于各地政府与企业而言,需紧扣23个核心专项的政策要求,提前谋划符合条件的项目,既要精准匹配支持范围,也要严格遵守申报规范比如部分专项需纳入特定规划提供检测报告,部分项目对劳务报酬占比库容规模有明确要求唯有精准对接政策,才能更好地借助中央预算内投资东风,为地方发展与民生改善注入动力

为助力相关单位深入理解政策导向掌握投融资模式优化项目运作,提升在城市更新及资金筹措等方面的专业能力,中建政研将于10月29-31日在杭州市举办城市更新主题系列研讨班

向下滑动查看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客服电话:18601103476

(周一至周五: 08:30-17:30)